引力播App
扫一扫阅读

  • 开展活动23场次 太仓添砖加瓦“精神粮仓”
    2024-07-10
  • 潘讯:承古开新的苏州文化传统
    2024-07-10
  • 更多专题新闻
    房伟:写出具有中国人自己生命体验的故事
    引力播
    2024-07-07 21:51
    引力播记者:朱执竞

    一段痛彻心扉的历史可以埋藏在记忆深处,但却不容遗忘。今天(7月7日)是“七七事变”87周年,在江苏书展现场,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、作家房伟带来了自己的最新长篇抗战题材小说《石头城》,一场关于历史和文学的分享吸引了众多听众。

    小说以金陵蒋家在上世纪30至40年代的浮沉变迁为引子,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抗战家国叙事为线索,既全景式地展现了南京的抗争图景,又通过局部视角深入人物心灵世界,真实地刻画了乱世中平凡人的悲欢离合。

    谈及写作《石头城》的初衷时,房伟表示,自己在2007年读博士时第一次接触到一些关于抗战的历史资料。当时是抗战题材文学和影视作品创作的一个高峰期,而创作者更多是从西方人的视角入手。“像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历史事件,是中华民族心灵上的一个巨大伤疤,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的重大题材。作为一名中国青年作家,我认为自己应当承担起历史使命,写出具有中国人自己生命体验的故事来。”

    房伟坦言,自己写小说属于“半路出家”,最早在高中时期便开始创作一些诗歌、散文,后来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工作。五六年前,他创作了一系列抗战题材的中短篇小说,集结成作品《猎舌师》,这些经历都锻炼了他的写作功底。“作为一名学者来从事创作,好处就在于对史料的把握和搜取更为敏锐。但文学要靠形象,小说要靠情节,只有去除了理念化才能让作品更有意思,从而打动人。”

    创作《石头城》这样一部作品,无论工作量还是情感投入无疑都是巨大的,难度和挑战也显而易见。此外如何让当代年轻人愿意看,房伟认为这取决于表达方式的选择。他通过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大量资料以及实地考察,深入到历史的细节之中,最终决定从一位少年的角度出发,来反映民国时期“童子军”的面貌。“这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团体组织,但文艺作品对于这一群体的关注很少,而他们的抵抗和牺牲同样值得我们尊重和铭记。”

    房伟了解到,在淞沪会战时就有上万名青少年作为童子军参与其中,主要承担后勤工作,之后随上海守军转战南京,留下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。他认为从这一角度切入,一方面能够反映出战争本身的残酷性,同时也能体现出和成人审美的区别,从而在更深层面上进行反思。“希望通过我的这部作品,对这些勇敢的青少年先烈们表达一份敬意。”房伟表示。(苏报融媒记者 朱执竞 实习生 潘思敏 文/图/视频)

    责任编辑:王达
    暂无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